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巴东县 > 巴东县小吃 > 上游文化丨夜雨丨龚明举黔江之名源于乌江

上游文化丨夜雨丨龚明举黔江之名源于乌江

发布时间:2023/3/31 11:57:14

「本文来源:上游新闻」

黔江之名源于乌江

龚明举

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

举目红日尽,回首白云低。

北宋名相、诗人寇准这首《武陵景》写于太平兴国五年(年),时年十九岁。这年他考中进士,出任巴东知县,到任后,远赴黔江县考察民情,游历武陵山(今武陵仙山)时,即兴而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壮志凌云的豪情,不过亦是人之常情。公元年,重庆市举办的“重走古诗路·思君下渝州”采访报道和评选活动中,《武陵景》入选“重庆十大最美古诗”之列。

寇准所登的武陵山,因山顶形似骷髅,古称骷髅山,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年)赐名武陵山(《舆地纪胜·黔州》),同时还将石城县更名为黔江县,治所楠木坪(今南海城居委),隶黔安郡。此后虽偶有拆并废置,但黔江之名沿用至今,公元年更名为黔江区。

获名“黔江”前,黔江县曾有过两个名字。一曰丹兴:“山出名丹”而得名,汉献帝建安六年(年)置,治所楠木坪,晋太康元年(年)并入涪陵、汉复二县(今重庆彭水、贵州沿河)。一曰石城:“此地北负石山,南面横岭,西北临河,且有雄关,因地势而命名。”隋开皇五年(年)置,兼置庸州,州县治所均在县坝老场(今县坝居委),位于唐岩河(阿蓬江)畔。

黔江之名因何而来呢?明郭子章《郡县释名》说:“邑有黔江,自思州发源,凡五百余里,与岷江会于涪州之东,水常湛然流底,以其出于黔州,呼为黔江。”年《黔江县志》载:“县本无江,以黔江名者,缘黔中所出之乌江以为名。”由此可见,黔江即乌江,黔江县得名于乌江。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酉阳、彭水、武隆等区县,在今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古人曾一度视岷江为长江上源,故将巴蜀境内的长江称之为岷江。先秦到唐代,乌江称延江水,又称巴江、涪水、内江水、涪陵江等;唐代到元代称黔江;元代至今称乌江。

乌江为何在唐代称黔江呢?“黔”字因何而得呢?此前,彭水县文史学者蔡盛炽在其《唐代黔中文化初探》中认为,黔字得名,与盐有关。理由是“黔”通“黥”,古时有黑色的盐,吃多了,皮肤就会变黑,以黔字指代盐,就顺理成章了。在此,不敢妄加褒贬,暂且存疑,留待大方之家索解。

《水经注》释云:“(鄨)县有鄨水,出鄨邑西不狼山,东与温水合。温水亦曰煖水,出犍为符县,而南入黚水。黚水亦出符县……俱南入鄨水。鄨水于其县而东注延江水。”通过现在的地理比对,鄨水即今遵义市的湘江,不狼山即金顶山(娄山)。温水即今洛安江,出绥阳县西北,南流入湘江,又西南合湄江。黚水即今湄江,发源于湄潭县北界。洛安江先汇入湘江,湘江又与湄江汇合,今称湘江,古称鄨水,亦曰黚水,南流至遵义县东南界(今播州区铁厂镇三星场)汇入乌江。不过古人多误认为延江水与沅水相通(参《水经》),故《汉书》径云鄨水入沅,流经湘西,《水经》《华阳国志》《水经注》等皆沿其误,非字之讹(刘琳《华阳国志校注》)。

按照文字学家许慎的释义:“温水南入黚。盖鄨水以下津流沿注之通称也。故县受名焉。”(陈桥驿《水经注校证》)。许慎是东汉人,所言故县受名,应是黔中之地,而非西晋始置的黚阳县,亦非唐代更名的黔江县,因东汉时,黚阳、黔江县名俱无。足见鄨水以下通称黚水,乌江称黔江,源于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支流黚水。

黚字释义是“浅黄黑色”,而黔字释义是“黑色”,只是黑的程度略有不同罢了,黚黔实则相通。为此,楚秦黔中之黔,晋代黚阳之黔,唐代乌江之黔,明代贵州之黔,皆因黚水而名。

黔江区位于武陵山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境内仅阿蓬江(唐岩河、濯河)为其大河,在龚滩(属重庆酉阳)注入乌江。今黔江城区到乌江,或间酉阳,或隔彭水,距离较远,更不临江,命名黔江是否有点牵附呢?

读者可从《隋书·地理志》中找到答案。该书说:“巴东郡统县十四,北极巫山、秭归,南至石城、务川,石城县广矣”。原来隋炀帝大业三年(年),曾废庸州,石城县改隶巴东郡。隋唐时,黔江县地域广大,今渝东南酉阳龚滩,彭水鹿角、万足等濒临乌江之地,当时都属黔江县管辖。咸丰元年《黔江县志》载:“黔江旧有白石、门门(阑)、鹿角、万就、射营、石柱、木孔、茆田、土溪、小溪……木粣、虎眼二十九寨,今倶不可考。”宋代在边地设寨,每寨辖今数乡或数十乡不等。这些寨名在今重庆彭水、酉阳、石柱、秀山,湖北利川、咸丰,贵州沿河等县市境内,略能窥见一些影迹。

事实上,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为龚、胡、秦、向四土豪所据。龚据水寨,秦据册山,胡据峡口,向据后坝。周边唐崖、忠路、大旺、石柱、酉阳等土司包围并被不断蚕食,境内龚胡秦向等大姓仅能拥兵自保,控制着极小的地盘。中央朝廷对此亦鞭长莫及、王法不到,黔江辖地渐趋狭小。明洪武年间,凉国公蓝玉平定鄂西散毛土司叛乱,酉阳土司随征有功,又向蓝玉赏要去黔江县南部大片辖地,黔江地域更显狭促。治所离乌江越来越远,致使如今距离最近的地方,也有七八十公里远。

湖南黔阳县(洪江市),亦因乌江而名,地处沅水上游,属雪峰山区。春秋战国属楚黔中郡,晋太康年间,于汉酉阳县境西置黚阳县,治所今湖南龙山县酉水北畔。当时辖地甚广,因其境内今彭水、务川等地处于乌江(黚水)北岸,故名黚阳。南朝萧梁时,黚阳更名为大乡县。宋元丰三年(年),因从大乡县征召三千名黔土人军收复五溪有功,宋神宗赵顼眷顾这些戎卒的思乡之情,于是在黔城“取旧名移置”黔阳县。公元年,黔阳县撤销,更名为洪江市。黔(江)洪两地路程约三百八十公里,洪江到黔阳旧治龙山县路程约三百三十公里。

湖北潜江市,潜江与黔江(区)音同,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古属云梦泽一隅。春秋战国属楚章华台、竟陵等邑,秦置竟陵县。宋乾德三年(年),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之意,命名潜江。黔潜两地路程约五百五十公里。

今湖南保靖县西,有古名黔山者,颇具历史文化积淀。《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说:三亭县(今保靖),“黔山,在县西五十里。后汉时陆康伐蛮假此,即祷请为援,诸树木皆有人马之形,因平群寇,改为武神山。”荆湘之地,文脉绵长、人文厚重,文史学者中,常有持黔中郡得名于黔山之论,只是忽略了遵义市黚水、鄨水、延江水等地望。楚秦黔中郡得名之由来,尚有待商榷。

“黔江秋水浸云霓,独泛慈航路不迷。”贬谪转徙于巴山楚水达二十三年之久的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送义舟师却还黔南》中,赞黔江之地,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是一个返璞归真、参禅悟道的世外桃源,是一个养心养身、宜业宜居的人间乐土。

撰曰:黚水汤汤,武陵央央。丹心永存,地名黔江。

(作者简介:龚明举,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黔江作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黔江区招商投资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dongzx.com/bdxxc/1248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