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巴东县 > 巴东县历史 > 古代迁客骚人打卡地,诗的峡谷在巴

古代迁客骚人打卡地,诗的峡谷在巴

发布时间:2024/1/18 18:11:57
海南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2879.html

极目新闻记者王佳文

通讯员谭凤珍向锋

视频剪辑王佳文

00:2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只要提到巴东,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总不会缺席。郦道元一生并未到过三峡,他仅凭想象创作的《三峡》,短短一百五十余字,精练、传神地描绘出了逶迤磅礴、雄伟峭拔的三峡山水,成为无数人对巴东的初始印象。

长江三峡这一人间奇绝的山水画廊,宛若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从天南地北纷至沓来“打卡”。李白、杜甫、白居易……历代诗人们在这里留下了一首首不朽诗篇。在巴东,随处都有名篇佳作创作地,甚至形成了“去夔出峡”的文学现象,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诗的峡谷”。

巴东县城谭德魁摄

幽静神农溪,诗圣休憩地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艰难困苦是他的人生底色。但在杜甫的后半生,曾有一个地方给予了他无限慰藉,在山水的怀抱中存在着乱世的一方宁静。这个地方就是西瀼溪,今天被人们称作“神农溪”,位于巴东县江北岸,源于神农架主峰的南坡,由北向南共60公里,溪水在群山中穿行,至西瀼口破壁注入长江。

俯瞰神农溪纤夫驿站漂流基地郑定荣摄

公元年,曾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并没能看到世间多出千万间广厦,甚至年过半百的他还要继续逃难,一路穿过三峡,直到夔州。幸运的是,主政一方的夔州都督柏茂琳十分仰慕杜甫,在柏茂琳的帮助下,杜甫在瀼西购得四十亩果园和草屋数间,在这果树成荫的江岸搭草结庐,与家人过起了悠然见南山的农家生活。杜甫在洞峡深邃,山水相依的美景中,留下了诗作《西瀼溪》:

迢迢水出走长蛇,怀抱江村在野牙。

一叶兰舟龙洞府,数间茅屋野人家。

冬来纯绿松杉树,春到间红桃李花。

山下青莲遗故址,时时常有白云遮。

在这首诗中,没有忧国忧民、也看不到忧愁困苦,坎坷一生的诗圣杜甫也醉心于山水,专注于用文字展示神农溪迷人的风光。在巴东周边,杜甫还写下多首歌咏三峡风光与三峡风土人情的诗作。在这里的生活,是杜甫困顿的人生里,一抹温暖的亮色。

时至今日,烟云缭绕、流水潺潺的神农溪已经是5A级景区,往来游客络绎不绝。年,郑渝高铁开通,三峡库区搭上高铁速度,“神农溪”号列车往返于城市之间带来了更兴旺的人气。景区中纤夫们的号子响彻云霄,这些杜甫最牵挂的“寒士”们,也凭勤奋过上了温馨富足的生活,现在的神农溪已有了杜甫梦想中的广厦千间。

旅途过巴山,夜雨思故人

6月20日清晨,极目新闻记者驱车来到巴东县无源洞景区。走入景区大门,墨青色的石板路上晨露尚未消散,阳光透过树荫播撒下来,在这古朴的林荫道旁,一尊李商隐的铜像伫立于此,在巴山深处眺望着远方,让游人的思绪也回到了千年前的那个雨夜。

李商隐铜像

公元年深秋的一天,李商隐正前往四川赴任。路途中天气恶劣,道阻且长。身心的疲惫、谪迁的不快,李商隐对家乡的思念竟日不绝。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商隐再次被阻滞在群山之间,在昏暗的灯火下,夜雨不停地落下,相思的愁绪萦绕在李商隐心头,他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句《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在李商隐的诗作中显得别具一格:整首诗明白如话,没有起兴,没有典故,也不用象征,正如此诗的标题,它就像是一封平实的家书。但这封家书却再也寄不出了,因为收信人——李商隐的妻子,早已去世。自此之后,巴山夜雨代表着世间所有的思念。

巫峡口景区谭德魁摄

诗中的巴山,据考证,就是巴东县无源洞背靠的金子山。据传,曾有人执烛探洞,燃完7支半蜡烛仍无尽头,以“深远莫能穷其源”而得现名无源洞。

在今日的4A级景区无源洞,还有一处寇准碑林,其中记载了数十首寇准诗词,诗意浓郁的无源洞,更平添了一份文人气息。

寇公劝农桑,气节传千年

据了解,6月21日上午,在巴东县博物馆将举办“守望大三峡——三峡工程湖北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会上将展出一系列承载着巴东历史记忆的宝贵文物。而在县博物馆后方,就是当年名相寇准处理政务的古巴东县衙。如今已经作为景点向公众开放的县衙中,陈列着寇准任县令时的生平事迹、寇准诗词文章、历代著名诗人咏巴东和寇准诗词、传说故事和与寇准相关的文物,悬挂寇准工作、生活、劝农、廉政等画像,不远处还有纪念寇准的秋风亭,供人们游览祭拜。尽管往事越千年,寇准的高风亮节依然被巴东的百姓怀念着。

巴人河景区谭德魁摄

千余年前的北宋时期,巴东还近似荒芜,山大人稀,有诗句描述为“四时无日影,终夜有猿声”。

19岁的新科进士寇准,成了这里的县令。当时的巴东地域偏僻、峡深民穷。沿江的居民,多以打鱼、摆渡为生;在山里的居民,就以打猎、砍柴为生。人民都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普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心系百姓的寇准立志改变巴东贫苦的状况,开始走入深山了解民情。在巴东的野三关,为了劝说巴东百姓弃猎务农,寇准作为一县之令,在荒野中亲自向百姓演示刀耕火种。同时,寇准积极向巴东引入中原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教授当地百姓栽种各种农作物并兴修水利。为劝课农桑,寇准还写下流传千古的《劝农歌》:

苍天在上,后土在下。

效我神农,五谷丰登。

挽草为业,定居稼穑。

乐土归民,传之子孙。

在寇准呕心沥血的一番作为之下,巴东一度出现“无旷土,无游民”的欣欣向荣之景。为了纪念寇准的功绩,野三关的百姓在山野间修建了一座亭子,并取名为“劝农亭”,至今还留有“劝农亭”遗址。

作为文人的寇准,在主政巴东的同时没有荒废创作,仅三年时间,所创作的诗歌便汇总成《巴东集》,占到他所有诗词数量的一半。寇准还在县城中修建了亭子,专门用以接纳往来文人墨客。除了吟诗作赋、觥筹交错外,寇准还会借此机会了解民情,广纳箴言。因为寇准诗作多用“秋”字,这座亭子便被后人称为“秋风亭”以纪念寇准,历史上曾屡毁屡建,至今仍是巴东县重要的景观和标志性建筑。

去夔出峡处,诗人打卡地

在巴东,李白曾与巴女共情,拟民歌而作;白居易逆流而上,夜次巴东,峡谷愈窄而心境愈宽;刘禹锡在此学作竹枝词,赞美勤劳的巴东人民……唐诗三百首中,有五十多首是三峡诗,以至出现了“去夔出峡”的文学现象。

大地之肺------野三关高山森林花海吴以红摄

“一个诗人路过巴东却不留下诗作,那他就算不上真正的诗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邱令钟说。在巴东工作半生的邱令钟,对巴东的表里山河十分熟悉。他认为,一过巫峡口,江面顿时开阔,巴东的云雨、山川和波涛气势磅礴,拥有直击人心灵的震撼力,能够给予诗人们无限的想象力。邱令钟说:“短短的38公里,处处有名诗,就像是诗的峡谷。”

今日的秋风亭周围山峦起伏,滚滚长江在亭下流逝,充满诗意的巴东县城尽收眼底。巴东的诗由景而生,巴东的景因诗而有韵味。这“诗的峡谷”仍然等待着每一位游人前来“打卡”。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dongzx.com/bdxls/1304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