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巴东县 > 巴东县小吃 > 村治赋能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村治赋能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发布时间:2023/5/17 16:48:24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靠谱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61225/5154120.html

全媒体记者曾维明程芳杜玉婷

脱贫攻坚,恩施州最偏远的村落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全州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全州如期实现8个县市摘帽、个贫困村出列、万贫困人口销号,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恩施州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在这场战斗中,党的坚强领导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基层党建让党员带领基层群众苦干实干;“尖刀班”向贫困战斗,战胜贫穷;在基层治理中,村治赋能充分激发了乡村社会活力,农村已经发生深刻变革。

基层党建,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3月20日,来凤县翔凤镇檀木湾村,金黄的油菜花和多彩的郁金香引来了一拨又一拨客人。

6年前,檀木湾鲜有人至。“我们来的时候,村委会无人值班,大门紧锁。”说起当初的情形,工商银行湖北省分行驻来凤县翔凤镇檀木湾村工作队队长吴健说,当时连进驻都成了难题。

为改变村里的面貌,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从思想上、细节上严格要求党员,同时积极为人民服务。把村委会打造成村民之家,建党员活动室,规范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不仅如此,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把村内大小事情都通过党会讲清楚,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评定,要求党员要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带着党员走进群众家中,搜集群众意见,了解百姓愿望,践行党员初心使命。

吴健介绍说,为密切干群关系,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先后28次往返恩施和来凤之间,看望慰问大病住院群众,先后81次为困难党员、贫困户、优抚对象捐钱捐物、嘘寒问暖,群众对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认可度逐步提高。

抓基层党建,让这个村“改天换地”。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年,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把檀木湾村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整治成效显著典型进行了报道。今年2月,工行湖北省分行、来凤县委办公室驻檀木湾村帮扶工作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恩施市三岔镇三元坝村,属二高山地区。“受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少数干部存在本位主义思想。”三岔镇负责人说,原来的三元坝村党支部战斗力、凝聚力不强,群众积极性不高,产业结构单一,属全镇的“后进村”。

近年来,三元坝村党支部把班子建设放在首位,以党建为统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村班子成员和村级后备干部、村组干部管理,夯实战斗堡垒。

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扎实开展组织生活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章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全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探索设立“三员五带头”无职党员设岗定责体系。村党支部公开承诺事项每年年底全部兑现,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三元坝村综合考核一年一进步,年跃居三岔镇前列。

来凤县檀木湾村、恩施市三元坝村是一个缩影。在恩施州的许多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始“蜕变”,党群关系明显改善。

来凤县大河镇双凼槽村新建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干部有了办公场所,老百姓有事找干部。特别是对年龄较大的党员,每当召开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村委会还派专车接送。驻村工作队队长黎凤辉说,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抓党建促脱贫中得到锻造,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宣恩县黄坪村村委会前,红旗飘扬。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党支部书记姚元祥介绍,在特色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决策、组织、发动等作用,积极打造党员责任区块、党员示范田,带领群众致富。

海拔米的建始县雪岩顶村,扶贫队以党建带扶贫,变驻村为住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进同出,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强化村党组织第二梯队,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在雪岩顶村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工作队”。村支书李贤江时常感慨,我们老百姓都说“党员带头上、我们跟着干、脱贫有盼头”“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忘共产党”,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极大巩固和发展!

恩施市太阳河乡茅湖淌村每月按照“八事联动”要求,认真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并将村级发展重大事项提请会议审定,同时对州、(县)市、乡党委和纪委监察委有关通报文件,组织原原本本学习和深入讨论,时刻警示党员干部。

广大扶贫干部同贫困群众结对子、认亲戚,常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脱贫攻坚,铸就了“甘于奉献、攻坚克难”的“尖刀班”精神

分则力散,专则力全。

年初,在脱贫攻坚“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恩施州统筹整合脱贫攻坚一线力量,组建支扶贫“尖刀班”与贫困作战。全州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群众说,我们再也不用住在“悬崖上的村庄”了,再也不用坐“索道”出行了,再也不用“绝壁取水”了。

战贫路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岗位在村、工作在村、吃住在村,星夜兼程、栉风沐雨,深山老林寻源引水、悬崖绝壁开山修路、房前屋后嘘寒问暖、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吃得苦、下得蛮,脱了几层皮、穿破了几双鞋、晒黑了皮肤。正是因为他们的倾力付出,一个个贫困村才能实现美丽蝶变,恩施州才能顺利甩掉千百年绝对贫困的帽子,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

谭剑是恩施州委办公室的一名干部。年腊八节,谭剑作为全州第一个脱贫攻坚“尖刀班”班长兼第一书记来到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4年来,女儿已由幼儿园上到小学二年级。虽然从村里回家只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是他很少有时间回家看望家人,也没有机会接送女儿上学。

陈泽维是州邮政分公司的一名退休干部,是全州驻村扶贫时间最长、年龄最大的扶贫工作者。10余年来,他曾辗转3个贫困县市12个村,现任宣恩县沙道沟镇布袋溪村“尖刀班”成员。年退休后,陈泽维主动向组织申请继续驻村,成了一名不拿工资的义务扶贫志愿者。年,在恩施州首个邮政电商扶贫站施工现场,陈泽维突然晕倒,额头撞在货架铁角上。这次意外导致他右眼眼底血管破裂,永远失去了光明。但失明不失本色,陈泽维用一只眼睛的光明,换来了贫困户生活的光明,被同事、朋友和乡亲们称作“扶贫愚公”。

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缺水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尖刀班”成员罗方宇、杨文清带着村民成立探水队,身先士卒用绳索下绝壁寻找水源,终于在百米之下的岩洞中一公里深处找到清泉,彻底解决了村里户人的饮水难题。他们的事迹在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宣恩县晓关侗族乡骡马洞村“尖刀班”带领群众,通过90多天艰苦努力,在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5米宽、6公里长的通村公路,现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产业路。

年12月,鹤峰县邬阳乡三园村为提高村干部的能力,鹤峰县委组织部驻村队员与村干部结对子,在村里开起了学习班,村干部工作的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驻村第一书记、“尖刀班”班长刘迪航探索实施的村干部“”帮学提能工程(即1名驻村干部结对帮扶1名村干部开展学理论、学技能、学方法、学规矩行动)在鹤峰县全面推广。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

三年来,2万余名干部、多个脱贫攻坚“尖刀班”,奋战在上万个村组,把消灭贫困变成可能,变成现实,每天都有令人感动的扶贫瞬间。而每一个“尖刀班”成员,都是人们心中的传奇。

去年9月中旬,时任州委书记柯俊,州委副书记、州长刘芳震联名发出《致“尖刀班”全体战友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尖刀班”以非凡业绩、卓越成效展现了无往不胜的恩施力量,以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凝聚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合力,铸就了“甘于奉献、攻坚克难”的“尖刀班”精神。

现在,恩施州各地,农村变美了,百姓变富了,乡村振兴有了坚实基础。

“三治融合”,村治赋能激发乡村社会活力

恩施采取律师进村、文明创建等系统措施,让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在村级落地生根,实现了基层治理资源的交汇,交出了一份山区“三治融合”的样本,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

咸丰县清坪镇龙潭司村大坪寨乡贤理事会倡树社会新风尚,制定了“自我建设、自我规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村规民约,初步实现村民自治。目前,当地建成民宿63间,红色文化旅游渐成气候。

恩施市太阳河乡茅湖淌村组织召开小组会、代表会,集体决策公共事业,乡贤理事会参与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大力开展普法活动,进村入户宣传法律知识和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法规法条。

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过去是经济发展慢、环境脏乱差、项目落地难,让干部头痛的典型村。如今的大路坪村彻底变了样。“我们村完全不担心有人闹事。”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大新说,有什么诉求,村民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大路坪村先后获得了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北省卫生村、湖北省宜居村庄、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这种脱胎换骨的转变从何而来?大路坪村多渠道强化,将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入村级日常管理,推动村貌由内而外发生改变。

在大路坪村法治文化广场看到,“美、礼、和、德”四个大字分外醒目,走近宣传橱窗、文化墙、景观石,法律知识抬头可见。农户家的外墙上,最显眼的位置挂着十星级文明户的牌子,张贴着《村民文明行为规范》。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最美评选为媒,大路坪村重塑了村内的社会评价体系。

巴东县水布垭镇景家坪村、咸丰县忠堡镇板桥村等多个村庄由乱而治的过程与大路坪村如出一辙。一些基层干部认为,“三治融合”符合当前社会转型实际,是破解山区农村基层治理难题的一个妙招。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在村级实现有机融合,是近年来恩施州有的放矢开展的一项重要探索。一方面,恩施州鼓励乡镇立足实际,顺势而为,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又着眼全州,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引领。

以自治为本,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和水平。

以法治为基,推动现代规则在乡土社会生根发芽。针对信访不信法等顽疾,恩施州推动律师进村、法务进网格,让法律来到村民身边。

以德治为根,全方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恩施州把培育新农民作为目标,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弘扬向上向善、向上向美正能量。

在推进“三治融合”过程中,恩施州强化党建统领,确保创新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特别是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坚持强化村级组织的主导地位,维护村级组织在村内事务中的权威性。同时,正风肃纪,毫不动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每一名党员都管起来,确保村级组织先进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dongzx.com/bdxxc/1279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